彼得·拉茨建筑设计理念与手法探析

2013-06-29 朱波 筑客网
  摘要彼得·拉茨教授是欧洲景观建筑史上尤其是产业类景观革命的性代表人物之一。着重从彼得·拉茨教授的“废墟式保护”设计理念和“景观句法”的设计手法出发,探讨其作品中贯穿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我国景观建筑行业提供经验和借鉴。   19世纪始,自然风景园在德国蔚然成风,自然式园林占了越来越多的比重,人们对于园林理解是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景象。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显然存在不足,单纯追求模仿原始自然,从另外一种意义来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累,例如其高投入和高维护。   然而一些废弃的场地、道路、工厂等普遍存在场所的景观价值却被忽视的现象,事实上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具有更深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它们包含了整个自然生态的动态过程。   拉茨教授作为这一理念的开创者,在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大工业时代萧条的德国饱受争议,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产业类景观的认识的加深,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为全世界范围内产业类景观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   1.拉茨的设计理念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应对现存的要素尽可能地“照单全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场地的结构特征,尽可能利用已存在的要素,摆脱“形式追随功能”的做法,力图使自然和技术达到境界的完美统一。   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是对于传统美学观念和价值观的挑战。拉茨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和景观价值观,他反对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形式,相对于人工建造景观,这些承载历史进程的日常景观更具价值和生命力,他认为“这些景观侧面反应了文明的历史进程,没有理由视而不见,甚至将其抹杀”。同时,他也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他认为工业废弃地具有别样的魅力,不但不认为那些生锈的钢板是丑陋的,而且认为那些历经沧桑而呈现不同纹理的钢板具有特殊的美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人类的奋斗史。这种与众不同的理解使他的作品如此的与众不同,具有震撼力。   拉茨认为越是“糟糕”的场地越是存在潜在的趣味性,而且它不止是一个物质实体的存在,它还包括一些文化和价值层面的东西;一些看似消极的效果在另一个侧面看也是积极和令人兴奋的,因为这些场所提供了更多发展可能性。哈拉雅是以色列特拉维夫阿亚伦平原上的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山,2条深深切入平原的狭窄河床、陡峭的山坡,几乎是荒原的高地和复杂的内部地区。现仍有很多植物在炎热、干燥还有沼气污染的环境中生长旺盛,还有一个很好的体验是从山上欣赏特拉维夫城的天际线。   拉茨和他的团队在对场地进行了评估后认为哈拉维是可视的,甚至是一种象征,否认了一些将其简单地作为大地艺术作品来处理的手法,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将会掩盖甚至抹杀场地在时间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结构。在充分尊重现状和景观效果的权衡下,最终对哈拉雅做了几方面的处理。一是为了避免垃圾在雨水的渗透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河床设置了新的溪流并在沿岸种植植物。二是在不破坏山体轮廓线的条件下种植植物和建设构筑物;山体坡度偏陡,在坡地的处理上也尽量不去破坏原有的坡形和原有的赭石色。三是在山脚的台地重建农耕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四是将山顶处理为开敞的地中海风景,极富象征意义,同时在山顶切开1个切口设为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观赏美妙的天际线。哈拉雅的改造极大体现了拉茨对于废墟的看法和其“从废墟到废墟式保护”的理念。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极大的挖掘“废墟”本身的信息,并对其加以整合和利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2.设计手法   “清晰的结构”是拉茨一直在设计中强调的,他指出:“我对语义的作用不感兴趣,对我来说,语义的作用远不如找到一种结构重要。”他认为一个尽量合理的结构对于参与者对于景观的体验式至关重要的。这种对结构的重视,体现他的作品中,并日渐形成拉茨独特的设计手法——“景观句法”。拉茨教授将景观元素比喻为一个句子的词语,那么结构便是这些词语组成一句话所依托的逻辑关系即“句法”,并认为只要依托于正确的“句法”,景观元素间的相互转换就会形成不同的语义,产生更多的可能与变化。   如果说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是拉茨对“景观句法”的一次有益尝试,那么北杜伊斯堡公园就是一次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完美展现。港口岛公园的设计中,拉茨将公园的设计分为几个方面来达对城市结构和片段的重组。一是道路系统上与外部城市交通系统相联系,材料选用废墟中的碎石,在公园中构造了1个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唤起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二是在骨架基础上建造的一系列小花园以原有的历史遗迹残留的小路、墙体,以及原有的植物为基础。三是保留建筑、仓库等构筑物,相当一部分建筑材料利用了战争中留下的碎石瓦砾,使新的元素与原有的元素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四是一些开放空间也都与市镇和原有码头相联系。   北伊斯堡公园则把景观句法的设计手法运用得自信和成熟,结构也更加多样和清晰。杜伊斯堡风景园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100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公园建设前一片混乱,丝毫没有整体感可言。拉茨在对项目进行勘察后尽可保留原有的构筑物,甚至矿渣,以保留原有的工业风貌,将现有的“碎片”整合为新的景观。在收集了所有可利用的元素和信息后,拉茨将它们归类到互不干扰的系统,依照高度的不同划分,形成了水系、道路、高架步行道和景观斑块,使它们各成系统,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保留有用的信息和要素,建成后的公园以颜色来区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表示为开放区。各个系统独立存在,只在某些点利用视觉,功能或者仅仅是象征性的元素连接起来。   这2个设计的理念和手法都完全遵循的场地本身及其与外部的结构关系,效果上都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追忆,并进行了新的诠释,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观。   3.结语   总的来说,拉茨的设计展现着理性的光芒,也是生态和艺术的结合,将场地现有的要素和信息等“碎片”加以整合,使其达到一种内在逻辑的关联性,然后通过最少的干预将这些片段加以组合,使其显现灵活和不确定性。这种设计手法是开创性的,除了为产业类景观提供借鉴外,也推进了整个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也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期,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些旧的重工业区也在面临着衰落,同时也在进入一个城市更新的阶段,拉茨的一系列作品对于我国设计师们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借鉴。


阅读 44210

精彩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