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晞:设计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2014820日,第五届筑巢奖作品终评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顺利举行。此次大赛共征集10100幅设计师作品,创下历届作品征集之最;经过初评海选,复评淘汰,有近800幅作品进入终评,终评作品全部做成了盲评展板,整齐地排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层美术馆,场面颇为壮观。当天,筑巢奖组委会邀请了10名设计权威、行业精英及专家学者对进入终评的16个专业类别的作品进行评审。今年入选终评的作品有技术过硬、原创性及探索性的特点,各位评委老师均对作品的质量予以了肯定。在评审间隙,主办方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领导、承办方意大利IMOLA陶瓷中国区领导以及各位评委接受了筑客网记者的采访,以下为评委吴晞老师的采访实录。


【筑客网】您之前参与过筑巢奖评审工作吗?相比往届,您觉得今年设计作品的亮点是什么?
【吴晞】其实,我已经连续五年参加筑巢奖的评审工作,从整体情况来看,我们的设计水平肯定是逐年在提高。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人们对设计本质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比如:早期的作品有为设计而设计的痕迹,设计们们为追求自我的表现,忘记了空间的功能和客户的需求。相比之下,就今年筑巢奖作品来看普遍的设计师在研究和理解客户方面比过去重视和提高了,这一变化很大。
【筑客网】您认为,好的设计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吴晞】从设计师的角度讲,好的设计作品需要具有完备的功能性和恰如其分的美。不能为了美观而损失空间的功能性,那么,设计本身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了。而这种恰如其分的美是因为满足功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带出来的美,并没有丝毫刻意的追求。


【筑客网】今年的评审机制改为“三评一审”,与以往相比,您认为有哪些优势?
【吴晞】应该说比以往相比要好很多,首先“盲评”意味着公平、公开、公正。同时,这次参赛作品提供了平面图,相比以往更具有规范性,它可以帮助评委更为具体、细致的了解各个功能空间的位置。而且平面图足够清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筑客网】您认为,筑巢奖在推动中国整个空间设计行业的发展上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
【吴晞】筑巢奖的起的作用太大了,无论从国家的建设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我们设计界自身的成长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此次大赛收录了10100套设计作品,这算是目前中国规模空前的设计类比赛了。这本身就是筑巢奖给中国空间设计行业带来的意义,不是吗?


【筑客网】在您看来,目前中国设计师急需提升的专业素养有哪些?
【吴晞】就专业技术而言,大家不差上下,都是通过在学校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从事工作以后摸索经验,十几年下来,真的没什么差别。但是就文化素养来说,却是终身的。现在,我强调设计师要有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你要亲自去体验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功能空间给自身带来的变化和体验,你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样的空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和特性。因此,作为设计师而言,广泛的生活体验和自身不断的文化积累这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设计师不能闭门造车,不能想当然,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有文化的支撑和生活的支持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筑客网】今年筑巢奖是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来进行参赛的,你是如何看待设计师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宣传的?
【吴晞】网上投票与传统投票相比,它缺少了严肃性,并不是说它不好,这就好比一个游戏,一个对身心健康很好的活动,它都是有意义的。至于它最后获得的是金奖还是银奖,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做了,而别人也看到了,这就已经很好了。


【筑客网】设计师的设计要引导业主的生活方式,针对目前出现国内大量的设计师模仿、复制欧洲设计这一现象,您怎么看?您认为,设计师如何在满足业主需求和自主创意中寻找平衡?
【吴晞】其实,任何设计都是这样,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就算是再了不起的设计师,也是从学生、学徒开始做起,所以作品中出现模仿的痕迹并不奇怪,但是想要照搬和抄袭的话,就看你会抄不会抄。你会抄的话,就是嫁接了别人而提升了自己,但需要用你的方式去表达,这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如果把人家的话说一遍,你不存在了,那么这种情况无疑是可悲的。如果抱着这样一种工作态度进行设计,那他是不可能成长的。也就是说,设计师需要对别人的设计进行内化,转化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表现出来,才能最终得以进步,这个过程才是设计和创作。


阅读 76316

精彩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