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和洞察能力

2017-10-13 李严娟 筑客网
一袭黑衣,配一头白发。这是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亮相时的标准造型,也绝佳地阐释着他的设计风格:简约朴素,蕴藏禅意。


原研哉最为中国人熟知的身份,是作为日本家居品牌无印良品(MUJI)的艺术总监。凭借极简、清新和环保的风格,无印良品在中国都市年轻人中收获了大量拥趸,让去繁化简、回归自然成为一时风尚。 “设计是什么?”这是原研哉长时间追问的命题。


「好的设计 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设计,是通过做东西的过程对人类的生活与存在的意义进行阐释的行为;而艺术,则是发现一种新的人类精神行为。所以说,真正打动人心的好设计往往不是从零开始的产物,它们大多来源于设计师对生活中已有事物的反思与改造。”

“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地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


「好的设计 引发人们的批判性思考」

正如人们看到的那样,原研哉的作品并不“热闹”也不“超前”。

2000年4月,原研哉策划了一个叫做“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在设计”的展览,在这个展览中,他搜集了三十二名来自日本的设计这针对日常用品,比如卫生纸或火柴进行重新设计的提案。


他让建筑家坂茂重新设计“卫生纸”,坂茂给出的方案是中间的芯是四角形的,卫生纸自然也是以四角形的方式被卷上去。也去你会马上想到抽纸的时候会发出“咔哒-咔哒-咔哒”的声音,甚至会不习惯。

但是细想一下,这个四角形所产生的阻力可以避免人们浪费纸,圆形卷纸可是会经常“刹不住”往下掉,此外,四角形卷纸排列起来的时候不仅节省空间还没有缝隙。

这个卫生纸的用心之处就在于它造成的不便。从生活的立场来看,设计也具有一种批判性。


「好的设计 唤醒五感」

所谓五感就是人的五种感官。与形状、颜色、材料和质地打交道是设计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同时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不是如何创造,而是如何让某人感觉某物。


在给从事儿科和妇产科的梅田医院设计标识的时候,原研哉专门挑选了质地柔软的白棉布作为载体,不仅能让人感觉置身于洁白清新的艺术空间,棉布的柔软可以给人亲切的感觉,缓解了医院环境的紧张感。

无印良品里有一款外形和“换气扇”非常相像的CD播放机,只要CD放进去,拉一下垂下来的绳子,就可以开始播放CD。

原研哉说,这个过程就好像打开换气扇一样,当我们打开的时候,“身体产生相应的反应,特别是脸颊附近的皮肤,感觉似乎格外的细腻和敏锐,简直就像等待吹过的风一样等待播放出来的音乐。”


「好的设计 是“这样就好”的满足感」

顾客会对什么样的商品感到满意呢?

作为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是这样思考的——

至少,无印良品不主张品牌个性突出或具有特定的美学意识。很多品牌都以诱发消费者产生所谓“这个最好”、“非它不可”的强烈喜好为目的,无印良品的理想却不在此。它想做的,是要带给消费者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

不是“这个”,而是“这样”。但是“这样”并非是对品质没有要求。无印良品以尽量把“这样”提高到尽可能高的水准作为努力的目标。


“这个”是对个人意志的果断宣言。当被问到午餐要点什么时,与其说“荞麦面就好”,不如说“我要荞麦面”会让对方心情更好。

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人们对衣服、音乐、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明确表示出喜好态度的同时,“个性”也被盲目推崇。所谓的自由价值观或许与“这个”所表达的意蕴有相近之处。我并不反对这一说法。

我想指出的是:“这个”时常因为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容易与周围发生冲突。人类靠着“这个”这一信念一路向前,到现在已经是到了尽头。消费社会或小众文化靠着“这个”发展至今,也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

这就意味着,“这样”中所蕴含的“抑制”、“让步”以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理智态度应该得到一个中肯的评价。


或许“这样”比“这个”更接近真正的自由价值。

“这样就好”或许带有少许的不满足,但如何“这样”的层次得到提高,这种小小的不满足也完全可以被渐渐消除。把“这样”提高到一个高层次,是无印良品的愿望。

如果说“我要这个”是突飞猛进的前行,温和的“这样就好”,则是了不起的一个退步。


本文转自:长江商学院高级管理教育


阅读 56727

精彩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