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日本设计 | 设计师吴星鑫:这里的一切皆“恰到好处”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享誉全球的设计文化,在建筑、工业、时装、平面等设计领域大师辈出。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滋养了日本设计的发展?又有哪些特点值得中国借鉴?各位读者就请随“筑巢·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的中国优秀设计师们一起“对话日本设计”,寻找东方设计的答案。


吴星鑫

湖州麦丰国际设计一公司

经理


“对于日本设计,我会用‘适应’和‘恰到好处’这两个词来形容,设计适应着环境,适应着人们生活,一切又是恰到好处的,没有过犹不及。”这是湖州麦丰国际设计一公司经理吴星鑫对于日本设计的初印象。


“恰到好处”的设计有天然的灵魂


当贝聿铭先生第一次置身于信乐群山的包围之中时,他就很激动地说“这里就是桃花源”。因此他依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引用“世外桃源”的概念,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地上天国——美秀美术馆。


  

连接美术馆的,是一条壮观的长200米的隧道,还有120米的斜拉桥,隧道呈拱弧形,由于美术馆建筑偏西,而入口在东边,因此一开始是看不见美术馆的,要走到隧道的尽头才豁然呈现,与《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如出一辙。通过巧思,用设计“恰到好处”地讲述了一个优美的中国传说,表达了东方文化传统语境之美。




“恰到好处”的设计是一种极致


参观美秀美术馆,无处不体现了“极致”二字,例如连接美秀美术馆的拱形隧道全部采用吸音铝板,不仅让隧道没有回音,而且通过漫反射把周围的环境色彩映射了进来,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主题颜色,美轮美奂,一步一景,移步换景。



另外,我仔细观察了美秀美术馆光线设计,也是做到了极致。首先美术馆的天窗选的是不反光的玻璃,根据“用途是好设计的主要元素”的原则,又给天窗涂上了深灰色或桃色,令天然光更加的扩散,让艺术品得以清晰表现出来而不会反射耀眼的光线。打在艺术品上的灯光是通过磨砂玻璃透过去的,更加的柔和,也让参观者的目光聚焦到艺术品最美的部分。



导师对于枯山水的讲解颠覆了我过往的认知,原来枯山水中的石头是深埋于地下的,只露出最美的部分,这样才能牢固和形态自然,经得起岁月的洗礼。枯山水的布局也是非常讲究,石头要按照黄金分割比例从高到矮,再从矮到高摆放,并按照对角线再折线进行排列,这样保证360度观看都效果完美。

 

“恰到好处”的设计其实体现了一种对于“极致”的追求,是对于事物本色之美的朴实还原,同时尽量不去显露设计的痕迹。



“恰到好处”的不仅仅是设计


来到日本,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精致和秩序化,精致体现在女士的妆容上,体现在用餐的餐具和一道道的菜品上,极具仪式感。同时日本的环境非常的干净,日本人非常遵守规矩、讲秩序,做事也非常严谨。感觉这里人们的生活也是“恰到好处”的,因地制宜的合理,对我自身管理设计团队也带来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最后,也非常感谢IMOLA中国,感谢筑巢集团,提供我这次研习日本设计的机会,让我真正地看到什么是好设计,开拓视野,激发设计灵感。

 

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简介

2018年5月—6月,在意大利IMOLA陶瓷(中国区)的助力下,“筑巢·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再起航,320名中国优秀设计师将陆续前往日本,探寻东方设计文化脉络,探索西方与本国设计思想融合的深化之路。


阅读 100000+1345

精彩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