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日本设计|设计师汪璐:浅谈日本设计“融合”之道

日本设计在世界的地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不管是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还是平面设计,都拥有着一批享誉世界的知名大师及品牌。


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滋养了日本设计的发展?又有哪些特点值得中国借鉴?各位读者就请随“筑巢·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的中国优秀设计师们一起“对话日本设计”,寻找东方设计的答案。


汪璐

海宁九鼎装饰 设计总监


日本设计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融合”与“专注”。日本的民族文化特点是“兼并融合”,古时候学习中国,近代吸收西方文化,同时与本民族原有文化精髓融合,整体上呈现出不均整、简单、朴素、自然、幽玄、超凡脱俗、静寂、独特又有韵味的东方设计风格。


另外,日本本身资源匮乏,日本人养成了对事物极致钻研和利用的习惯,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专注的、以精益求精为出发点的做事态度,非常值得国人学习。



日本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几天的日本建筑设计研习,无论是美秀美术馆,还是POLA美术馆都非常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两个美术馆都是建在自然风景区,有非常多的限制条件,但是贝聿铭和安田幸一先生,都穷尽巧思,让建筑体耸立在自然之中,也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





在听POLA美术馆官方讲解的时候,我被他们对自然负责的态度深深的震撼。日建公司在建设这座美术馆之前,先对场地内的动植物、地形、地质、水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把建筑布置避开水泽和山谷,选择对自然影响最小的位置。又将建筑高度控制在自然保护区规范制定的8M内,把建筑对周围的压迫感限制在最小程度,从背后反映出了日本民族对于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在做设计的时候,应该尊重和敬畏什么?首先也是对自然的尊重,这是设计永恒的主题,其次是尊重和敬畏客户的生活,真正为他们想要拥有的“生活”而设计。



建筑动线设计让人与环境融合

二条城的设计符合日本“不均整、不对称”的设计风格,路径是弯曲的,这样让人穿梭在景致中,让人与自然环境融合。同时二条城中的二之丸御殿的设计,按照生活功能的顺序设置空间布局,让人与生活环境融合,还原生活本质。



对于阿倍野晴空大楼的研习,导师告诉我们整体建筑没有正式的主要入口,但有很多分散的入口,与周围的天桥相连,把人流像树根吸水一样吸进大楼里,增加客流量。

近年来日本综合商业体的设计,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会建立一些贯穿综合体的通道,并将通道模拟成街区,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综合体,这是商业体动线设计的趋势,让人与环境融合。



“借景”手法让室外与室内融合

对于日本古建筑大德寺、二条城的研习,我理解了日本人看世界的方式是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因此日本思维模式下的室内空间设计是从室内的局部细节出发,形成微妙的层次后向外延伸。



例如,从室内将自己视线中的某一点向室外呈放射性延伸,视线从室内的榻榻米延伸到走廊,从走廊到庭院,再从庭院到墙外的风景和远处的山,都被纳入了室内景观的范围之内,这样一层层地不断向外延伸取景的做法就是“借景”,能够让室内与室外景观完美融合,从而实现了与自然共生的目的。这一点在中国别墅设计中非常值得借鉴,也是我要好好思考的地方。





最后,也非常感谢IMOLA中国,感谢筑巢集团,提供我这次研习日本设计的机会,让我不仅仅对设计,还有以什么样的态度开展工作,有了新的感悟。作为一名设计师,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简介

20185月—6月,在意大利IMOLA陶瓷(中国区)的助力下,“筑巢·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再起航,320名中国优秀设计师将陆续前往日本,探寻东方设计文化脉络,探索西方与本设计设计思想融合的深化之路。


阅读 21767113

精彩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