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日本设计 | 余荣: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享誉全球的设计文化,在建筑、工业、时装、平面等设计领域大师辈出。


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滋养了日本设计的发展?又有哪些特点值得中国借鉴?各位读者就请随“筑巢·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的中国优秀设计师们一起“对话日本设计”,寻找东方设计的答案。



余荣

扬州玉蜻蜓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本次研习之旅的第一站是东京,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有秩序、语调低,首先因为日本人骨子里的低调与隐忍,其次是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来到日本第一天的晚上,我自己先到周边的民宿看了下建筑外观,惊叹于滴水线和转角收口工艺,这是把国内室内的工艺标准做到了室外,细节之处做到极致。再有就是民居结构造型和颜色的多样性,丰富多彩且不凌乱,大家都遵循着一定的准则,使得整个城市显得井然有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并思考借鉴的。



行程中最重要的一站是在东京艺术大学的进修。首先从校区来讲,占地和规格要远小于国内高校,即使一般非985或211的普通高校在面积上都比东艺大大很多。不过东艺大面积虽然小,但入学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东艺大大部分专业一届只招收45名学生,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3年才能毕业,而这45名学生由10名教授授课来完成学业,所以培养出来的都是全面型人才,这个在国内目前是难以企及的。



注重对技艺和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


通过此次在东艺大上课,了解到很多日本设计的发展延续和技法传承,感受了日本匠人追求极致的从业态度,感谢桥本教授和石田教授的生动讲解,尤其桥本教授围绕宗教观念、结界、不完全的美这3把日本设计界的钥匙,阐述了日本设计的过往演变和未来发展。其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围绕新鲜、年轻这一日本设计原点,讲述了伊势神宫循环往复修建的过程。



伊势神宫距今1300多年历史,每20年重建一次,他的重建与其他重建方式不同,依势神宫有并排两块地基,每20年在旁边的地基上重建一个一模一样的建筑,然后才拆掉旧的神宫,拆下的木材也不会浪费,会运到其他小的神宫去使用,所以每20年,人们可以看到2座神庙同时存在的独特景象。



循环迁宫这一传统有两个作用:1、由于木材本身材质寿命问题,需要制作新宫来把这座建筑延续下去,2、日本和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传统木作技术工人越来越少,日本人通过制作神宫,老工匠把传统制作手艺传承给年轻的一代,以保留传统的技艺在社会的发展中不会消失。






让设计方案中人和周围环境存在共感


课上桥本教授以茶室这一日本代表空间,诠释了日本设计的余白和周围环境的兼容而产生共感:首先设计要留有余地,我们在做案子时要留出人们思考、想象的空间,也可以留出业主共同参与项目的空间,让设计方案中人和周围环境存在共感。




“共感”这个词在我们参观了的由安藤忠雄设计的21_21 DESIGN SIGHT 美术馆得到体现,美术馆依地势而建,和周围环境融合,当然它也体现了日本建筑业技术科技和材料科技,美术馆的顶面由两块完整的钢板折弯而成,最大钢板两边距离54米,面积达450平方,这也是材料学比较完善的地方。



综上所属,此次设计游学,让更多设计者联合起来,通过设计将建筑、自然、艺术三者结合,注重对技艺和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更多符合未来设计的新材料将被研发并使用。







最后,非常感谢IMOLA中国,感谢筑巢集团,提供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也让我在设计之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简介


2018年5月—6月,在意大利IMOLA陶瓷(中国区)的助力下,“筑巢·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再起航,320名中国优秀设计师将陆续前往日本,探寻东方设计文化脉络,探索西方与本设计设计思想融合的深化之路。


阅读 24630112

精彩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