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日本设计 | 东方艺术研习营设计沙龙•宁波站

  近日,东方艺术研习营设计沙龙在宁波红星美凯龙意大利IMOLA陶瓷店面顺利举行。沙龙邀请研习归来的胡梁锋老师和陈登银老师,从不同角度对充满设计的国度——日本进行精彩解读。


道然空间创意机构 创意总监 胡梁锋

结界——宗教观展现形式之一



  此次东方研习营每一天都让人感觉收获颇丰,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天在东京艺术大学上课,教授们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讲解和剖析日本设计的理念,提及的几个日本的建筑设计上都会有一些宗教观的存在,其中鸟屋作为人与神结界的地方,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宗教观展现形式。



  以前虽然不明白结界背后的含义,但是我很早就已经在用这样的设计形式了。例如我自己的办公室,在正式进入办公区域之前,会有一个长长的通道,很多人会觉得很舒服,但不明天背后的原因。这是因为通道上的灯光一般会设计成昏暗的,走到尽头忽然感觉豁然开朗,它的作用其实就是结界的设计效果。我们可以将它比作一个过渡的区域,让人一进入的时候,就能知道这个空间跟外面是两个不一样的世界,整个心能瞬间宁静下来。

不为风格而设计,做有灵魂的空间



  安藤忠雄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现代建筑大师,对于他的作品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虽然某些看起来我们可以学到的很多,但是当真正地了解过后就能知道,他追崇的是人去适应环境,这样的观点与中国室内设计的观点不太相同,前者最重要的是全方面地注重人性化,空间和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


观岚国际GID设计院 • 陈登银创意中心 首席创意总监 陈登银

藏在森林里的建筑:POLA美术馆



  POLA美术馆由日本日建设计公司安田幸一先生设计,当时设计主题“自然与美共生,建筑从入口就让人感觉到非常神秘,隐隐约约能看见一点,但是看不清楚,让我们在没进入之前就有了一些期待。



  安田幸一先生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保护环境的问题,他尽一切可能减少对原始森林的破坏,高度控制在8米以内,并且让建筑藏在树林之中,努力让建筑与周围美丽的环境融合、共存。因为高度的控制,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空间处于地下,但是运用巧妙的设计手法,让自然光线进入内部而使得空间非常明亮通透,完全感受不到自己身处地下空间。

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美秀美术馆



  由贝聿铭设计而成,设计灵感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通往美术馆的隧道看不到尽头,一走出来便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经过一座小桥来到美术馆面前,建筑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凸显,藏于自然,融于自然。入口处采用了日本寺庙建筑结合几何形设计手法相结合,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同时美术馆大多采用自然光,随着时间和太阳光线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透过光影的转化,展现出建筑和室内与自然的融合。



阅读 22073102

精彩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