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陈兆龙:研习日本建筑后的思考

如果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设计师,需要用一生修行的职业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这次的日本设计实地考察,我并不是十分的尽兴,因为觉得还没有看够。这是我第一次来日本,就像站在门外往里看,还没有真正的融入,但也有了新的体会。


抛开高度发达的经济、优美整洁的环境、国民的高素质和敬业严谨的态度,单说日本的建筑,的确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是设计师陈兆龙
来自恩施州爱嘉装饰有限公司

我坚信思想的高度决定设计的高度,因此我经常去游历,探索好设计背后的故事。



在世界建筑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传统建筑古朴、自然,内涵丰富,空间流动;现代建筑与城市共生,技术与人共生,外观简洁,空间丰富,注重细部。归纳起来,带给我以下的思考。



用现代手法演绎文化

首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日本对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绝对不是“照搬”,而是用自己的语言、用时代的语言来演绎。就像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说过的“传统不是一种纹样,而是早已融入人心的东西。”



日本是一个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且多灾多难的国家,因此为了生存,为了强大,日本民族一直以来向强国学习和借鉴。古时候学习中国隋唐文化,并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形成本民族文化。而近代吸纳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强大自身的经济和教育。



日本人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的文化,认为最好的传承态度,并不是原封不动的放在空间中,变成一个历史或者文化的符号要人膜拜,而是传承理念,并用现代的手法、现代的技术去演绎。例如:由传统日式建筑演绎出的落地窗设计,将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



建筑与环境成为有机体

其次,日本现代建筑在设计时就考虑人文环境,并与之形成有机体。例如安藤忠雄的作品——表参道HILLS,以“城市的记忆“为主题。其实这栋建筑是老建筑重新设计,安藤忠雄保持了原有建筑的面积与高度,并且还保留了一幢原有的建筑。

HILLS依据地形而建,内部螺旋式的设计保持了街道倾斜角度,被称为“直接把表参道平缓坡道移植到建筑的内部的公共空间中。”

这样的设计保持了街区的原有风貌,保持了居民的原有记忆,同时在建筑的公共部分由于大量使用“灰空间”显得和外部空间十分和谐与连贯,将内外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现代建筑和城市空间变得丰富且富有人情味。




建筑与自然的同化

第三点是建筑与自然的同化。不得不提的是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美秀美术馆,“与自然同化”是该项目的设计出发点。



美术馆构思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山间。为了解决自然环境和建筑的协调,设计者在1.7万平方的建筑中,将85%的建筑物建在地下,只保留两千平方建在地面上。



为了营造意境以及营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感和仪式感,贝聿铭还设计了到达美术馆的隧道和吊桥,同时避免了修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建筑完工后,还对山体和植被进行了完整的复原,保持了土地原有的面貌和自然环境。



毋庸置疑,日本现代建筑从单体到群体、从室内到室外、从技术运用到文化的体现都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示。

作为国内室内设计师,我们一方面应认真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应科学地对待全世界的优秀文化,大力引进新技术、新材料,用现代建筑的方法论、美学观念分析理解传统,建立一种更自由、多元的建筑文化。


设计师陈兆龙完成东京艺术大学进修


阅读 24740134

精彩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