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焦艳丰:日本设计的审美意识

我是焦艳丰,来自重庆的建筑设计师。

 

从2005年开始,我便频繁地前往意大利进行设计的游学与考察,对于意大利的建筑设计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解认识后,近几年来,我又逐渐把考察重点转向了对日本的建筑风格和人民的生活模式,以及精神思想等方面。


日本的老式建筑、民居中所蕴含的符号,与中国隋唐的建筑符号有许多相似之处。历史上,日本多次出使中国,在建筑风格上也多有交流借鉴。日本经过对唐代建筑的思考和改造,将极简的风格与禅意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日本建筑的风格和制式。



在这趟游学旅途之前,我做了诸多准备。出行前的半年时间里,详读了安藤忠雄和隈研吾的自传,从日本建筑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这一学问。除此之外,还仔细阅读了关于日本审美意识和精神思想的两本书,一本是《菊与刀》,另一本书是《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而后面一本书的作者,黑川雅之,正是我这次去学习的桥本和幸先生的老师。

 

除了知识准备外,我认为觉悟更为关键。首先是要明确游学目的,是前往日本学习的,而并非观光游玩。所以,此次日本之行,我尽可能减少外出,把更多的精力,更好的状态都留给老师,留给这些建筑,去感受和分析所到之处的美。



美秀博物馆——贝聿铭的桃花源记

美秀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贝铭大师最想体现的、最核心的概念是“与自然共生”。导师讲解说,建筑整体的80%在底下,仅有20%在地表。通读《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后,我理解了为何这样的美被日本人广泛认同和接受。书中讲到“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中,这种建筑完美诠释了“微”的概念,整体建筑融于自然,大量使用中国园林常用的借景手法,体现了“内与外的同质性”。



美秀博物馆的隧道的设计是最吸引我的,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用材都非常用心。这里也是游客的打卡圣地,大家往往在这个隧道的入口拍照留念,强调自己正在进入这座建筑的主体。当我从这个隧道出来的时候,对书中的一句话有了顿悟:“从室内的细微空间开始,形成微妙的层次后向外延伸,直至宇宙”。

这个隧道并非连接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的通道,而是美秀美术馆的精神由地下主体建筑向外的延伸。其内涵并非深藏于地下,而是与我们每一个微小的个体一样,共生于这广大的世界之中。世界是一个整体,是空间和个体的交织,没有内与外的分别。



佐川美术馆——漂浮的艺术


佐川美术馆建立在一个平静的水面上,通过水面与廊柱的投影,将柱的视觉影像向下延伸,展现了建筑的轻盈之美。



设计师并没有突出强调入口和门牌,整体建筑宛如屹立在平静海面上的孤岛,再配合婉转的入口和内敛的门牌设计,给人一种浪漫的想象——仿佛一位美而不自知的人鱼,在孤寂的海中岛屿上静静等待着有缘之人的到来。




此外,屋顶的细节处理也吸引着我的注意。三角弧顶上利用突起的筋条分割水流,尽管当下是阳光正好的晴天,我也无法停止想象“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冲刷着屋顶形成一个个小型瀑布”的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领略不同的建筑风格,海纳百川,融汇万千之美。


重庆设计师·焦艳丰

这几年去过不少地方,却一直没有放下读书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的乐趣,如同美秀美术馆的比例分配一般,20%来源于眼睛所看到的建筑本身,剩下80%的感受都是由不断阅读所得到的感悟来支撑。


阅读 26369131

精彩留言

写留言